强大的朋友圈,是不是招聘的天堂?
发布时间:2017/12/19
好久没联系的一位朋友,发来勾搭的表情,顺便把某个pdf文件塞给了我。
“什么情况?”刚想询问是不是发错群,朋友发话:听说你们公司急招萝卜,我一朋友是运营老手,趁机收了?
我和她都不是hr,我所在的不是招人的业务部门,可简历最终还是推到了hr的面前。
对于这种赤裸裸的朋友圈、微信/qq好友“友情”压榨,一般人估计已经见惯不怪,甚至觉得理所当然。
毕竟现在招聘渠道那么多,公司招人那么难,能利用朋友圈帮个人/公司分忧,不仅显得自己面子够大,人脉巨广,效果偶尔还不错。这样一来,身边争着当“活雷锋”的人越来越多。
朋友圈招聘到底靠不靠谱?社交化招聘是否会代替传统招聘,成为市场主流?想知道答案的筒子不妨往下翻!
1
万能的朋友圈,请赐予我人才!
强大的朋友圈成为“招聘阵地”,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。上至明星合伙人、总监,下至厨师、保洁阿姨,都进了招聘的碗里。
在以社交化应用为平台的招聘事件中,有两类招聘类型最为常见:自家招聘、朋友间牵线搭桥。
自家招聘主要是官方主体行为,它能提高员工推荐的积极性,利用社交发布招聘需求,还能增加招聘入口,顺便为公司打一次免费广告,总体效果不赖。
而牵线搭桥主要是个人行为。因为传播的是价值信息,自我价值也能间接提升,不管是出于装逼需要还是卖人情,都挺受欢迎。
从成本看,朋友圈招聘较之其他招聘渠道,无疑具有压倒性优势:
指尖一秒发布,时间成本低。
一篇推文、一张海拔或者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开启招人总动员,直接投入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更关键的是:朋友圈能一传十,十传百,比病毒式传播更迅猛,比漫天撒网更聚焦。
为此,很多公司现在都倾向于避开传统的招聘渠道,优先在这里发布招聘信息。招聘重心的转移,也促使朋友圈能在第一时间,拿到的第一手招聘资料越来越多。
与此同时,传统招聘平台的刷新速度越来越慢,优质岗位逐渐成了稀缺资源。
2
朋友圈招聘不可言说的痛
朋友圈招聘成本低,见效快,不过随之也可能带来一定问题:
比如因为可复制性强,“自来水”多,源头招聘到了下级甚至下下级,消息的时效性、完整性、真实性已经很难得到保障。
再比如,随着朋友圈混进来的“假朋友”越来越多,原本以亲情、友情为基础的社交帝国逐渐崩坏。
朋友圈的鱼龙混杂,使得信息甄别难度、安全难度加大。遇上有人打着招聘的幌子招摇撞骗,根本防不胜防。
另外移动端网络监管的薄弱,也间接造成后期追踪难,问责难。
还比较肉疼的是:朋友圈招聘质量的高低,效果的好坏,其实是存在“等级”划分的。岗位含金量越高,对人脉质量要求也越高。
圈子太小,碰不到好机会。交情不深,有好机会也很难轮不到自己身上。
所以,对于普通大众来说,在朋友圈找到工作,有点难。单纯靠朋友圈找到好工作,难上加难。
3
招聘渠道怎么选?合适就好
打破了通过朋友圈做招聘的完美幻想,那选择哪种招聘渠道最靠谱?
在陈谏、叶曙光、符钰彩合著的《聚才增值——互联时代的社交化招聘》一书中,有一个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:
传统的招聘和现代的招聘渠道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,合适的才是最好的。
目前,主流招聘渠道很多,无非也这几种:
被称为“传统”的一类:主要包括员工推荐、广告招聘、职业中介、现场招聘、网络招聘、校园招聘等。
被视为“现代”的一类:社交招聘。
其中,广告招聘和职业中介在网络招聘和新媒体的冲击下,基本已经退出主流视野,主要在工厂大规模招聘普工、技工类人员中扮演重要角色;
以人才市场为载体的现场招聘曾火爆一时,目前主体业务萎缩,主要以技术类、服务类人员招聘为主体。
创新形式后,以招聘会、人才对接会或展会形式复活,因企业资源较多,岗位集中开放,对求职者依然具有一定吸引力;
网络招聘发展相对成熟,还已经衍生出高端猎头招聘、特定岗位/行业招聘等细分市场,目前依然是企业及求职者招聘面试的首选;
校园招聘含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,各高校的人才争夺占一直在进行;
员工推荐招聘成本低,可靠性强,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中也相当流行
…………
看起来有点复杂?还好,《聚才增值》一书提炼如下:
pg电子网站的人才招聘演变图
社交——通过社交圈海选人才
猎头——通过中介机构推荐人才
网络——通过网络寻找人才
现场——通过现场征集人才
关系——通过人际关系推荐人才
招聘需求清晰,熟悉各渠道优势劣势,到了具体的选用环节,企业大可自己说了算。当然,遇上预算够,招聘岗位多,几大渠道一起试试也未尝不可。
下次,不用再纠结选择招聘渠道了。合适的,就是最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