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行okr,怎么做好绩效考核?
发布时间:2021/09/10
很多人用okr,就是想去kpi。怎么有用了okr,还惦记绩效考核的?
事实上这种情况还真有,比如下面这位:
图源:知乎
此前我们也说过,okr更多作为一种“效率管理工具”而非“考核工具”而存在。
虽然也能对员工绩效起到一定鞭策作用,但它不强制,也和绩效奖惩弱关联。
这意味着:这种开放、创新、自由的工作形态,对自驱力强的人还好,但对于自驱力弱的人就很难说了。
而且,人类本质上是需要被激励的物种。
不管是“挑战为先”还是“为爱发电”,一旦长期和激励绝缘,不管是工作热情还是动力,其实都很难持续。
再加上从目前国内外案例看,实施okr的大多是高管、业务单元和it部门等,基层依然采用传统的绩效模式居多,okr并非对全员都有效。
基于这几层考虑,即便决定引进okr,很多公司往往也混合使用着其他绩效考核方案。
比如阿里创新事业群,内部采用了okr pdca的混合绩效管理模式。
在万科,okr被视为优秀的管理工具,但目前集团内依然是kpi okr并举。
2015年华为引进okr,被很多人视为大厂去kpi的信号。
不过据内部人士透露,前期okr其实主要针对特定人员(如技术研发团队),大部分人广泛使用的依然是pbc( 个人绩效承诺法)。
以上是国内企业因地制宜,实行okr的表现。
不过当okr的价值被越来越多地看见,如何在实施okr的同时,做好绩效考核,也就成了比较头疼的问题。
至于为什么会头疼?
大多数是因为同时采用okr和绩效考核,不知道以哪个为准。或者高度重合混用,导致很难发挥各自的优势。
遇上这种情况,怎么办呢?
其实,okr和绩效考核,不一定非是零和博弈,也可以是合作互赢,相辅相成的关系。
举例来说,okr的优势之一在于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,聚焦关键任务目标,通过上下左右对齐和创新协作,推动任务目标更快更好地落地。
从结果看,okr对完成目标、提高人效和单产有很大助益,同时有效避免了任务式绩效考核,可能带来的行为扭曲。
变“要我做”到“我要做”,还能很好地激发人才潜能,加强员工的工作认同感和使命感,为挑战高阶目标提供动力。
从这点看,okr和绩效考核在目标一致的原则下,其实可以互补。
再比如okr和奖惩弱关联,而在挑战性目标面前,员工的内驱力和内在满足感,可能难以持续。
这时,拥有与之配套的绩效考核,能对高绩效者予以充分的肯定和嘉奖,则能保持两者的相对平衡性,实现个人和企业绩效的可持续增长。
目前,很多企业就采用兼容并蓄的方式,将okr融入到绩效考核中,更好地为自身效益服务。
图为某公司okr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
不过在两种方案并行的情况下,还是有几点需要注意:
01 勿把okr当绩效。从结果上看,okr只是持续性的目标管理和实现,鼓励完成目标,但并不保障100%的目标达成率。
目前,即便是在谷歌这类的人才济济的国际型大厂,其okr的最佳达成率也只在60%-70%。
将okr视为绩效指标,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:
员工背负双重绩效,更容易丧失工作热情和自主创造性,反而不利于个人绩效和企业效益的协同增长。
02 okr与绩效打通。okr不作为绩效来考核,但可以当作重要的参考指标。
好的okr可以为绩效加分,但绩效考核,不会仅凭一两次okr的好坏就定成败。这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有多次试错和翻盘的机会。
为了更好地做好绩效管理,客观全面地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实际产出,将okr和绩效管理打通,能方便企业更好地提取、跟踪、统计员工的真实表现,辅助后续决策。
图为daydao绩效管理与okr打通
另外,实施okr导向一个比较好的结果,需要坚持长期主义,所以考核周期建议别太密集。
相反,可以在目标管理、执行优化、协同创新、反馈改进等方面给到更多支持。如此一来,可以推动企业战略目标更好落地,而不至于给员工造成太大负担。
不过总的来说,不管是okr还是kpi,pdca、pbc、360°考核,人们的重点,从来不在考核,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,去合理地激励,最终达成一个更好的结果。
就这点看,不管是单用还是混搭,只要出效果,其实都不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