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家公司待多久合适?过来人这样建议
发布时间:2022/04/22
-关于在公司待多久的争议-
排在第二的刘炽平,是腾讯的“二把手”,年薪4.28亿,据说是马化腾的7倍。
他从西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,同时拥有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。1998年,刘炽平进入麦肯锡担任管理顾问。随后进入高盛亚洲投行,2003年做到执行董事。
2005年,刘炽平加入腾讯。进入公司5年后,终于迎来职场发展的高光期。
从整个任职履历看,前半场刘炽平在职时长约为3-5年,扎根腾讯后,在职时长则超17年之久,也是长线发展的那种。
第三位不在榜单,但却是京东新上任的“掌门”徐雷。
从以往履历看,徐雷较之上面两位可能流动性较大。
2000年,徐雷入职联想,负责品牌及网络推广。2年后跳槽好耶广告网络,7年之间,从销售总监一路做到北京公司总经理。
2007年,经“投资女王”徐新牵线,徐雷成为京东市场营销顾问。但2年后才正式加入,且中途(2011-2013)还曾离席,加入百丽电商任cmo。
2013年徐雷重回京东,再次负责市场营销。期间大批高管空降,一度被边缘化。
直到2017年,凭借卓越的实力和业绩表现,徐雷才开始出任集团cmo,4年后成为集团总裁。2022年刘强东卸任,徐雷升任京东ceo,兜兜转转10余年终于迎来个人的黄金时代。
从上面几位的经历看,在一家公司的任职时间其实可长可短。短则2年,长则10-20年的都有人在。
但总的来说:
在特定领域深耕1-3年,保持职业发展路径的一脉相承,并一路升级打怪,全力从基础岗向核心岗,从新手到能手,再到专家和行家进阶,是他们走向职场成功的关键。
尤其是平均在职时长不超过1年,且离职多为个人原因的候选人。
因为频繁跳槽,除了导向不稳定性,很多还与职业发展方向不明、缺乏职业规划、团队适应性/融入性差、“慌不择业”等因素有关。
加上离职时以个人原因居多,hr往往会担心是否会“重蹈覆辙”,增加再招聘成本或带来太多未知的用人风险。
而从boss直聘研究院等发布的数据看:
上一份工作坚持不到半年就跳槽的求职者,70%的人薪资其实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。
这意味着:任职时间过短,频繁跳槽,其实对个人薪资待遇还是有一定负面影响。
02 长期不动且安于基础岗的人。
尤其是在一家公司待了10年以上,工作内容单一,缺乏技术含量,且长期在基础岗,有明显被边缘化迹象的候选人。
因为长期从事基础性、重复性强的工作,这类候选人往往知识技能面相对狭窄,很难适应新的工作挑战和变化。
加上长期在基层,接触不到核心业务或技能,岗位价值和发展潜质往往受限,即便进入新公司,担任重要岗位的机会也少。
这也是为什么,除了平均在职时长,hr同时会高度关注跳槽频率、职位职级、能力技能的长线变化。
因为时长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职的长度,却很难验证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宽度和厚度。
虽说在职时间长短,很多时候是个人的主观选择,其实也容易被其他因素所左右。
比如随着新生代进入职场,平均在职时长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
以2018年领英发布的《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》调研统计为例:
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4年才换,80后是3年半,而90后则骤减到19个月,95后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。
就此来看,职场“后浪”们的平均在职时长较之“前浪”缩短不少,而第一份工作的试错性质,让这一周期更为短暂。
但随着个人发展逐渐定性或找定了合适的归宿,后期在公司的任职时间,往往会有所延长。
比如上面例举的三位,第一份工作后,在职业发展的高光期,任职年限基本在5年左右,乃至更久。而处于职业发展稳定期的90后00后,平均在职时长也在2年以上。
除了职业发展阶段、年龄属性、工作内容等,企业自身因素和发展环境也是制约任职周期长短的一大关键因素。
比如智联招聘《2022上市公司人才需求及发展环境报告》就显示:
上市公司的员工平均在职时长为4年11个月,比于非上市公司长13个月。
大厂职员的“稳定性”显然也比小厂要高得多。
这不仅是因为上市公司能提供更好的薪资待遇、平台、福利等,也和其能保持稳定的运营和发展环境,进而人才流动性更小有关。